在荷兰,每八天就有一名女性被杀,而在这些案件中,约六成的凶手是女性的现任或前任伴侣。39岁的Joeweela是其中一位受害者——她在居住地埃因霍温被前夫追踪至豪达,在两个孩子面前被枪杀。这场悲剧再度引发了对“女性被杀”(femicide)现象的关注。
女性被杀数量十年未变,专家:与社会变化有关
过去十年,荷兰女性被杀的数量大致持平,此前则经历了数十年的下降趋势。研究者Marieke Liem认为,这一停滞可能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女性不断争取平等与自主,但部分男性却把这视为威胁,试图通过暴力手段夺回地位。”
Joeweela案凸显出许多女性面对家暴和威胁时,即使已经采取措施寻求保护,仍难以真正摆脱危险。她居住在豪达的一所受保护的庇护所(blijf-van-mijn-lijfhuis),但前夫Driekus K.还是设法找到了她,并在街头当着孩子的面将她杀害,随后自尽。
K.此前就有暴力前科,包括试图谋杀另一名前伴侣。上月,他因持械和家暴再次被捕——受害人正是Joeweela。但仅两周后他被释放。
寻求帮助=增加风险?
尽管Joeweela已勇敢求助,许多受害者却常常隐藏问题,避免求助。Liem指出,受害女性往往低估问题严重性,甚至试图保护施暴者,“因为她们也曾在关系中感受到温情的一面,不愿轻易否定一切。”
Rijswijk市市长Huri Sahin表示,许多女性担心求助会使情况更糟,例如担心失去孩子的抚养权。因此她们宁可忍受暴力,也不报警。
在Sahin担任市长后,当地短时间内三名女性被杀,她决定将家暴与女性安全列为首要事务。她呼吁女性尽早寻求帮助,即便在看似正常的“模范家庭”中,暴力也可能突然爆发。
平均33次事件才报警,亲密控制往往隐蔽
根据Liem的研究,女性在报警前平均已经历33次家暴事件。这类控制性暴力又被称为“亲密恐怖主义”(intimate terrorism):例如,施暴男性可能要求女性每十分钟发一次信息并附带自拍照,以证明自己在哪里。这类控制往往极其隐蔽,却广泛存在,估计约有20万荷兰人处于这种关系之中。
一旦女性鼓起勇气结束关系,施暴者可能变本加厉,出现跟踪、恐吓甚至谋杀。
地位焦虑与男性暴力
从1990年代中期至十年前,荷兰每年女性被杀的数量几乎减半;但最近十年却没有继续下降。Liem认为,这与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相关,一些男性将之视为对传统角色的挑战。
“如果他们无法通过学历或收入恢复‘传统优势’,有些人就会诉诸暴力。”
Sahin指出,这种“女性自我主张”仍常被视为威胁,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改变文化,比管控更重要”
Liem强调,解决女性被杀问题不只是靠警方或社会机构。更深层的解决方案在于改变文化和观念:“我们必须打破‘家暴不能说’的禁忌。男性应给女性成长空间,减少对关系中地位的执念。”
但这种文化转变需要时间。为此,市长Sahin提出一项现实举措:建立一个统一联络点,为家暴受害者提供从报警到重获安全之间的持续支持。她说:“太多女性反映,她们的问题被多个机构踢皮球,从未真正被解决。”
如你正有自杀念头或担忧他人,请联系匿名心理援助平台:www.113.nl,或拨打113 / 0800-0113。
本文由中荷商报整理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