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利到特权:荷兰产后护理服务失衡,弱势妈妈被“选择性放弃”

荷兰全国范围内的产后护理(kraamzorg)服务正面临压力。尽管每位女性依法享有至少24小时的产后护理权利,但现实中这一保障正逐渐失效。主要原因是一些大型护理机构停止在特定区域(尤其是社会经济弱势社区)提供服务

在乌得勒支市内,目前仍然活跃的产后护理机构屈指可数,而在城市外围的选择则要多得多。结果是:候补名单越来越长,有的产妇甚至完全得不到产后护理。

乌得勒支并非唯一受影响的城市。《Nieuwsuur》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多地都出现了类似的“择区经营(cherry picking)”现象——护理机构只挑选利润更高、风险更低的社区提供服务。

乌得勒支市副市长Eelco Eerenberg表示:“在这里,市场化运作并没有带来好处。”

部分护理机构“挑区域”,弱势社区受影响最大

荷兰生育护理行业组织Bo的代表Koen Jansen承认,一些成员确实决定不再在特定邮政编码区域提供服务。他指出,保险公司才有权采取措施应对这种情况。

健康保险公司Zilveren Kruis也承认问题存在,但表示无法强制护理机构在所有地区提供服务

荷兰卫生与青年事务督察局(Inspectie Gezondheidszorg en Jeugd)今天发布的报告显示,弱势家庭获得的产后护理更少。原因之一是这些家庭往往较晚提出申请。


督察局负责人Janet Helder表示:“我们看到有护理机构主动排除某些邮政编码区域,不愿在那里工作——原因不明。但这些区域往往是弱势家庭集中居住的地方,这让问题更加严重。”

督察局尚未就问题规模进行系统研究,但在《Nieuwsuur》的提问后,计划启动调查。

乌得勒支的危机:Kanaleneiland与Overvecht

乌得勒支市政府已对当地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范围内都存在护理短缺,尤其是在KanaleneilandOvervecht两个社区——那里居住着大量处于脆弱境况的妇女和家庭。

Eerenberg直言不讳:“在需要更多帮助的社区,产后护理反而更少。这是护理机构‘挑区域’造成的。”

Bo组织代表Jansen解释说,护理机构不愿派员工进入“困难社区”,因为担心这会导致更多的员工缺勤。他认为市场机制让行业陷入困境:“现在是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有些机构专做‘好区’,有些承担‘难区’。这趋势如果不改变,后果会很严重。”

护士负担沉重,利润驱动的退出

在Kanaleneiland和Overvecht工作的助产士Gwendolyn van Strien表示:“现在我们助产士不得不承担很多额外的基础指导,比如教新手父母如何喂奶、配奶粉。而且母亲的体检和健康监控往往也没人负责。”

她指出,弱势社区的家庭需要更多时间:“有语言障碍的情况要打电话请翻译,一个常规探访可能要花两倍时间。”

乌得勒支的短缺问题始于三年前,当时两家大型护理机构撤出城市。副市长Eerenberg怀疑,这两家被私募基金收购的公司“利润太低”。

“市场化在这里带来了负面效果——他们只想去做那些‘投入最少、回报最高’的社区。也许我们应该提高在高需求家庭工作的护理员薪资?”

助产士Van Strien强调:“每个人都应享有高质量的医疗照护,这不应取决于商业考虑。优质的产后护理对长期健康影响极大。”

“孩子生命最初的1000天”与城市健康差距

乌得勒支通过数据平台监测儿童“生命最初1000天”的健康状况。数据显示,在KanaleneilandOvervecht两区,婴儿死亡率更高。虽然不能直接归因于护理短缺,但市政府认为这进一步凸显了产后护理的重要性

Bo组织的Jansen认为,护理机构回避城区部分原因在于路途时间不被报销停车困难

一些家庭则主动选择不使用产后护理服务——有的因为支付不起每小时5.40欧元的自付费用,有的倾向让家人帮忙照顾婴儿。但研究显示,缺乏产后护理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人手短缺与系统性压力

卫生督察局表示,产后护理的等待名单有时长得惊人

在乌得勒支运营的一家护理机构Naviva Kraamzorg(同样被投资公司收购)表示,该公司目前正面临严重的人手短缺。

发言人称:“过去多年,Naviva一直依靠周边地区的护理员来支援乌得勒支客户,但这种方式已难以为继。”

消息来源:NOS

本文由中荷商报整理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