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必看!米开朗基罗真迹首次空降,错过再等500年

著名文艺复兴艺术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1564)创作的大理石雕像,首次在荷兰展出。今天,哈勒姆的泰勒斯博物馆(Teylers Museum)正式揭幕一场大型展览,以意大利艺术大师为主题,重点展品为《阿波罗-大卫》(Apollo-David)雕像。此次展览以米开朗基罗对男性身体的迷恋与研究为核心。

展览名为《米开朗基罗的男人们》(De mannen van Michelangelo),核心藏品是荷兰最古老的博物馆自1790年以来收藏的22幅米开朗基罗原作素描。

当年,博物馆从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Christina van Zweden)的遗产中在罗马购得这些作品,同时还购买了贝尔尼尼(Bernini)和拉斐尔(Rafaël)等艺术家的作品,整个收藏当时花费了一万荷兰盾

米开朗基罗如何研究男性身体

“这些素描是展览的核心,”策展人特里·范·德鲁滕(Terry van Druten)表示,“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米开朗基罗如何一步步地研究、描绘并再现男性的身体。”

这种研究在《阿波罗-大卫》中得以集中体现。莱顿大学艺术史学者沃特·瓦赫梅克斯(Wouter Wagemakers)指出:“这座雕像首次来到荷兰,实属罕见。如此古老而脆弱的艺术品能被空运展出,极为特殊。”

《阿波罗-大卫》的故事

展览还借展了约40件来自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和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等机构的藏品。《阿波罗-大卫》雕像同样来自佛罗伦萨,但其所属馆藏为国家巴杰罗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

米开朗基罗在1530年前后应佛罗伦萨总督巴乔·瓦洛里(Baccio Valori)之邀开始雕刻这件大理石作品,但尚未完成便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罗马,为西斯廷教堂绘制《最后的审判》。

范·德鲁滕解释说:“雕像的背面未完工,因此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他如何将一块粗糙的石头雕刻成栩栩如生的肉体。”

对人体的掌握

米开朗基罗是画家、建筑师、诗人和雕塑家,他尤其以对人体结构的掌握闻名。

瓦赫梅克斯表示:“他通过亲自解剖人体获得了关于肌肉与筋腱运动的知识,使他的雕塑极具生命力与说服力。”

米开朗基罗的同时代人列奥纳多·达·芬奇也进行过解剖研究。范·德鲁滕指出,两人都是最早将解剖学知识应用于艺术创作的先驱。

至于米开朗基罗如何获得解剖对象,史料并不明确。范·德鲁滕推测,他可能通过医院的人脉获得机会。“当时没有冷藏设备,解剖一定是一项既血腥又艰难的工作。”

为什么米开朗基罗多描绘男性?

“米开朗基罗极为虔诚,他认为男性身体是上帝创造的巅峰,最接近神性,”范·德鲁滕解释道。

然而,从米开朗基罗的信件和诗歌来看,他很可能对男性怀有情感。他曾为年轻男子(如贵族托马索·德·卡瓦列里)写下深情的诗句,并赠送素描作品。“这些个人情感无疑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

米开朗基罗也创作女性形象,但这些女性往往具有肌肉发达、近乎男性化的特征。瓦赫梅克斯认为,这与当时关于“理想人体”的讨论有关:“对米开朗基罗而言,理想的人体是男女特征的结合体,象征着神的完美。”

“他完全有能力以传统方式描绘女性,”瓦赫梅克斯补充说,“但他选择赋予女性男性化特征,是出于宗教理念的考量。此外,当时的模特主要是男性,这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古典灵感与当代视角

展览还展示了米开朗基罗如何从古典艺术中汲取灵感。瓦赫梅克斯指出:“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出对古代雕塑的兴趣,比如肢体的动态姿态和石材中情感的表达。1506年在罗马出土的古代雕像《拉奥孔》(Laocoön)对他影响深远。”

此外,展览也探讨了当代议题,如性别、性取向和美的理想。范·德鲁滕说:“这正是米开朗基罗作品的迷人之处——这些主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他笔下的‘男人’,也反映了我们的时代。”

安全与风险

自从阿森的德伦特博物馆(Drents Museum)发生艺术品盗窃案后,泰勒斯博物馆对展出如此珍贵艺术品的安全风险更加重视。

馆方发言人仅表示:“一切安保措施都已妥善安排。”

消息来源:NOS

本文由中荷商报整理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