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荷兰政府呼吁加沙战争立即结束,但在对以色列施加实质性压力方面,仍然采取克制态度。专家与多家援助组织指出,荷兰政府避开了可行的制裁手段。
近期,荷兰与数十个国家发表联合声明,称“加沙平民的苦难达到了新低点”,并警告称若以色列不停止战争,将采取“后续措施”。但声明中并未明确说明这些措施为何。
“参与这类声明的国家都知道,这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乌特勒支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员彼得·马尔孔滕(Peter Malcontent)指出。“欧洲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他们本想走得更远,但又被其他不愿采取行动的成员国所制约。”
欧盟表态无牙,具体措施被“搁置”
上月,欧盟认定以色列违反了其与欧盟签订的贸易协定,但成员国未将此结论转化为任何后果。欧盟对外事务高级代表卡拉斯(Kallas)仅表示将准备一套“备用的制裁方案”,暂不执行。
援助组织Oxfam Novib负责人米歇尔·瑟瓦斯(Michiel Servaes)对此回应称:“令人难以忍受的虚伪。一周前,各国政府本有机会采取实际行动制止以色列,但他们再次选择袖手旁观,眼看着加沙的种族灭绝每天继续。如今发表这样一份声明,无异于懦弱。”
包括Oxfam Novib在内的100多家援助与人权组织也发布声明,呼吁各国采取具体行动:停止对以色列的武器和弹药出口,并将加沙地区的人道物资分发任务从备受争议的GHF组织转交给联合国。
制裁不是不可能:荷兰可以单方面采取行动
尽管欧盟层面的行动受限,但荷兰可以单独采取多种措施:
- 停止向以色列出口武器;
- 禁止进口来自以色列非法定居点的产品;
- 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比利时根特大学制裁问题研究员达维德·瓦伦泰克(Dawid Walentek)指出,单边制裁虽有难度,但“并非不可能”:“比如荷兰政府在2023年决定不再允许ASML向中国出口部分芯片制造设备。这种做法同样可以适用于以色列。”
马尔孔滕补充说:“政府常说‘单边制裁无效’,这在一定程度上成立。但作为一个国家,仍然可以选择以国际法为准则行动。”
商业资本的潜在影响力
除政府外,企业也可能发挥重要影响。例如荷兰第二大养老基金PFZW去年决定终止对以色列上市公司的投资。
据非营利研究机构SOMO的数据,荷兰是以色列最大的外国投资来源国,承担了欧盟对以投资的三分之二。终止这类投资或许能对以色列形成实质性压力。
但瓦伦泰克提醒,企业做出此类决定并不无风险:“一旦美国(尤其是特朗普重新掌权)认为企业因拒绝向以色列供货而‘站错队’,就可能被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
公众能做什么:消费者抵制是否有效?
除了政府和企业层面,普通消费者也可以采取抵制行动。支持巴勒斯坦的活动人士长期呼吁抵制星巴克、麦当劳、可口可乐等与以色列有联系的跨国品牌。
不过,瓦伦泰克认为这类抵制经济效果有限:“有时甚至起到反效果——品牌频繁出现在新闻中,反而提高了其知名度,消费者未必记得抵制原因,最后仍会继续购买。”
但他强调,这类行动并非无意义:“通过公开点名批评(naming and shaming)、传播抵制的道德理由,依然可以形成社会压力。”
“最终必须面对我们是谁”
历史上也有消费者抵制取得成效的例子,例如在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全球抵制运动。
“为什么那次有效?可能是因为南非局势实在太糟糕,也可能是文化上的抵制——例如禁止南非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产生了更大舆论压力,”瓦伦泰克说。
“但最终,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价值判断问题,”马尔孔滕总结道,“你可以说这不够有效,但当历史走到某个临界点,你必须决定——作为个人、国家和社会,你愿意继续沉默,还是勇敢地说:我不想再成为这一切的同谋。”
本文由中荷商报整理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