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首相吕特就当前荷兰新冠病毒疫情做了全国演说,大致内容如下:
“政府采取措施降低人民的风险。要相信所有专业人员的建议,包括病毒学家,医学专家等。不好的消息是大部分的荷兰人民将会被感染,这是由专家得出的结论。
疫情的发展有三种可能性:
情景一:最大的程度控制病毒。控制病毒只在风险低的人群中传播,让轻症患者自愈,建立群体免疫力。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以使医院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在高峰到来之前避免医疗系统的崩溃。
情景二:不可控制的传播,医疗系统瘫痪。
情景三:完全封闭国家,一年甚至更久。但是只要没有疫苗,该病毒就会像波浪一样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荷兰也不会幸免。
而现在的措施是针对情景一制定的,关闭学校和餐饮行业等,多洗手,保持距离。政府实时对疫情进行控制,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政府采取合适的措施,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生活的影响。对企业和经济的影响,政府会给予最大的支持。
感谢大家对政府的支持,听从政府的建议。请大家保持身体健康,互相帮助。感谢所有服务人员,医护人员,清洁工,消防员,警察,老师,超市的营业员等等。
所有荷兰1700万人民要齐心协力度过这个困难时期。”
注:点击“阅读全文”获取英语原文
很多网友说,2003年的非典,让我们记住了钟南山,2020年的新冠,让我们记住了张文宏。正是这位凭借自身魅力走红的流行病学权威专家,在接受近期的采访时表示,抗击疫情,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应对模式。
有些人说:外国“抄作业”也能抄错。但是事实上,他们认为你的作业本身就是错的,不愿意或者不能抄。更何况,各国国情以及具体疫情迥异,这分明也不是完全一样的考试卷。
WHO确实希望各国都学习中国。不停的说,这个疾病中国的经验证明是可以控制的。但必须要早检查、早确诊、早隔离,中国的经验确实是早检查早确诊早隔离。
但是,很多国家(包括荷兰)认为,轻症病人是不需要管的,根本就不让他们去医院就完了。这是另一条道路。
只要任何一个国家都选择了适合他们的抗疫方式,都是值得尊重的。中国是在中国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选择了适合国家社会稳定的方式。
诚然,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不同的做事方式。最终,哪条思路是对的?在疫情最终没有结束之前,老实说,现在无法下结论。
那么,咱们就事论事,就荷兰首相吕特发布的群体免疫政策而言,大家都是如何看待的呢?
知乎用户@李一休 的答案获得了高赞:
也许英国只是说说,但是荷兰当真了(狗头
我来数一数荷兰政府一直以来宣布了多少神奇的事:
1. 小孩不容易被感染
中国的报告写得明明白白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他们不信,理由是从中国的数据来看小孩被感染的概率比较小,所以中小学没有必要停课。问题是,疫情在中国爆发的时候正值春节,我们中国小孩没有上课啊!!!他们是傻的吗?!!!
直到一位16岁的少年被推进了ICU,他原本被诊断为病毒性肠胃炎(stomach flu),后被确诊为新冠,荷兰政府迫于压力才在一天后宣布中小学停课。
我们再来看看荷兰首相Rutte在宣布走群体免疫路线的演讲里是怎么说的:
演讲稿节选1
今天的专家是怎么打他的脸的:
因为参加狂欢节的都是年轻人,因此导致了Noord Brabant省的大爆发,因此年轻人并不是不易患病的人群。此外,有一半进了ICU的患者年龄都低于50岁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群体免疫策略。
按照Rutte的说法,更多人被感染就有更多人免疫,这样就能保护更脆弱的人。好了,问题来了,就是脆弱的人被感染了,你觉得荷兰这种小国家的医疗系统撑得住吗?要知道,荷兰的人口密度在整个欧洲属于最高那一级。
我们可以参照这个答案给的模型计算一下走群体免疫路线的荷兰的死亡人数:媒体称英国官方承认有意让大多数人感染新冠肺炎,以获得群体免疫,是真的吗?结果会如何?
已知:总体死亡率2.28%,70岁以下死亡率1.25%,假设感染者全部70岁以下。
完全参照上面链接的模型进行计算,可知,荷兰采用群体免疫策略最后共会导致47391个人死亡,而现在,这个数据是24。这24位身亡的人,平均年龄79岁,最年轻的59岁,最老的94岁。
47391,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截至当地时间3月16号下午14点,荷兰共有1413病例。从前日开始,RIVM已决定只测非轻症患者
我想起来我的荷兰朋友在荷兰宣布关掉除必要生活需要的商店外后告诉我“你是对的”,我曾经跟他说这不是普通流感,他没有相信我。荷兰的一位大臣甚至公开称意大利疫情这么严重是因为那里贫穷且落后。意大利尚且如此,第三世界的中国就更不用说了。
我的这位荷兰朋友还告诉我他很乐观,他相信欧洲可以挺过去,当年黑死病也只是死了15%的人,而我只好告诉他我不想成为那15%。
2. 有症状才会传染病毒,所以只强调了洗手和打喷嚏时捂住口鼻
中国在二月份就确定了会出现无症状传染了,你们是瞎吗?
在荷兰,很少看到外国人戴口罩,倒是会有许多恶搞视频,比如穿着潜水服逛超市,戴着防毒面具在图书馆自习。民众根本不知道口罩的重要性,这和政府不屑于宣传有关,或许也只是因为没有口罩而放弃号召戴口罩。目前我知道的是捷克要求所有人都必须戴口罩办公,意大利航空公司也要求乘客戴口罩才能登机,不知道高傲的荷兰人会不会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承认口罩的重要性呢?
我有一个当地华人群,华人已经开始募捐口罩给医生了,因为群里有一位天天为我们答疑解惑的医生实在没口罩了,他的同事也没有,于是想着华人大概有,还去找他要口罩。其实医生都知道口罩的重要性,荷兰在内阁宣布之前直接自己停课的也是两家医学院,真不知道剩下的人为什么跟个傻鸟一样。
3. COVID-19就像麻疹病毒一样,得过一次就能产生抗体并且不再复发
请问,现在的证据足以证明COVID-19感染者不会出现复发吗?
这是一个全新的病毒,已经研究了它两个月的中国专家都不敢拍着胸脯说不会复发,怎么荷兰已经牛逼到了这个程度了?
最后,我们再理一下Rutte的发言逻辑:
第一步,告慰群众我们真的有在尽力思考和控制病毒传播了(控制个屁,就你最晚关学校);
第二步,告诉大家病毒将会长期伴随并且大部分荷兰人都会被感染,但是由于它像麻疹病毒一样可以获得一次中奖终身陪伴的抗体大礼包,所以我们决定采用群体免疫政策,并且由于这个政策执行期十分长,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有三个行动方案;
第三步,介绍行动方案:
(1)让同期感染人数尽量少一点,峰值来得慢一点,这是我们要采取的方案,但是他并没有说要怎么做
(2)采取不管不顾放任自流的措施,但是这会让医疗系统被击穿
(3)封锁整个国家,限制人民行动。这个封锁会持续一年甚至更长,并且一旦放开病毒就会反扑,而我们尼德兰是一个特别国家化特别开放的国家,是绝对不会做这种事的!
演讲稿节选2
请问,是谁告诉你需要封锁一年的?这才过去两个月,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复工了你知道吗?
一个个走群体免疫路线,中国这一个多月跟白封了一样!
我觉得吧,让荷兰人像中国一样乖乖地待在家里,那是不可能的。我始终认为解决疫情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各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做出判断并且提出适合自己国家的方式,但是这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欺骗民众啊。
你们早期说这没什么,这根本不是问题。到现在被迫闭关锁国,民众从头到尾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学也不能上工也不能打了!连欧盟刚刚开始要求各国封锁边境线取消跨国流动,我是荷兰人的话我真的想问一句,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可惜我不是荷兰人,我眼睁睁地看着RIVM(即CDC)每日播报的感染人员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现在转推过了350(仍约等于无人问津)也只能用谷歌翻译每一条评论,看看荷兰人是怎么想的。我是不会回国的,回国风险太大了,而我从决定出国开始就注定了应该要在这个地方承担各种风险。但是我现在仍有最想做的事,我非常希望现在有一个人能冲进我家把我妈的手机砸了,这样她就不至于一睁眼就看到荷兰也要走群体免疫路线。她是一个好容易就紧张的人,我真担心她到时候把头发都愁白了。
我和尼德兰帝国人民同生共死了,兄弟们加油。
评论区有人表示,答主最后几句真的“扎心”了。
那么,问题来了,荷兰人民自己怎么看呢?
于是我登录了推特,搜索了首相吕特以及RIVM的相关最新帖子,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评论画风都是这样的:
“杀人执照”
“为了拯救经济,先让老弱病残走一步。我们的领导人多么伟大。”
“多亏了这个精明的策略,在荷兰我们至少会有5万人感染新冠去世。你为什么不敢自己亲口说?”
“对,不关边境,不封国。大家都得病吧,这样经济继续发展,反正我有自己的专家。”
“我希望你和你的家人可以做群体免疫的实验者,@首相吕特,@RIVM@布鲁因斯部长 同样。”
“英国已经抛弃了所谓的“群体免疫”计划,决定认真对待疫情了。荷兰也需要面对事实。”
“一个问题,首相。为什么世界所有专家都认为需要封锁,除了我们没用的专家?拜托,你这是在玩弄人命。”
….
荷兰民众的留言挺多,我就随机挑了一些,感兴趣的可以去推特自行感受一下。
说到英国,英国负责流行病的专家认为,英国现约翰逊政府采取的防控疫情措施,几乎等同于放任英国人感染新冠病毒,并在经过大量死亡后形成全面拥有对新冠病毒的免疫能力。
不过据媒体报道,英国政府在今日早些时间对这种消极态度进行了道歉。
事实上,英国对抗新冠疫情能力其实严重不足,与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人口结构类似。
英国也属于老龄化毕竟严重的国家,其国内医疗水平和机构虽然很多,但有非常大的一部分在照顾老龄人群,能够抽调应对疫情的人员严重不足!
所以,荷兰这一步紧跟英国的政策,会不会跟着“打脸”?我们只能耐心等待。
······
最后,知乎答主@VANGOUD说,
“(这)让我意识到喜欢一件事物必然要接受他的反面。荷兰一直是个自由开放的国家,所以管理疫情也是持一派自由开放的态度放任自流来管理的……
荷兰只是制定了最符合自己(无论是历史原因还是民族性格)的路线。还是那句话:既来之则安之。希望大家保护好自己!”
对此,大家都是怎么看的呢?评论区见!
文章素材来源知乎, Twitter等
题图由Erik Smit在Pixabay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