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协会紧急预警:中国机器报价比欧洲低50%+,本土工厂恐承压

近几个月,欧盟委员会观察到来自中国的进口量大幅增加,其中部分产品的进口量甚至比去年同期高出二十多倍,价格则大幅走低。某些化工产品的价格下降了95%,工业机器人价格平均降低了29%。企业组织对此深感担忧。

这一趋势与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有关,业内担心中国产品会以“跳楼价”涌入欧洲市场。特别是在过去半年里,机械和化工产品的进口量增长明显。例如,一类化工品的进口量是去年同期的36倍,工业机器人的进口量增长近8倍。

荷兰企业协会EvoFenedex认为,这些数据令人警惕。荷兰技术产业协会FME也指出,越来越多会员反映来自中国的机器报价比欧洲同类A品牌低50%以上,有时甚至比原始报价再降40%,显示出极具攻击性的价格策略。

荷兰机器人制造商Remco Valk表示,中国竞争对手不仅继续以极低价格销售,还在近几个月大幅加大社交媒体营销攻势。这与中国国家战略“制造强国2025”密切相关,该战略将机器人列为十大重点产业之一,并配合提供大量政策支持,包括低息贷款、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培养以及科研设施建设。

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截至去年,中国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超过45.1万家,比2020年增长三倍。然而,这种伴随地方政府竞争的产业扩张,也造成了产能过剩与价格战,不仅令地方政府债务攀升,也令企业陷入激烈竞争。中共近期已公开警告,恶性价格战和不公平竞争正压缩利润、阻碍经济复苏。

受中国产能过剩和中美贸易战影响,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廉价中国产品进入欧洲。目前欧盟尚未采取广泛措施,但正重点关注化工和机械领域。事实上,在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之前,欧盟已采取多项保护性关税措施,如对中国电动车征收45%的进口税,对地板、胶合板等木制品征收21%至62%的关税。

不过,这种保护政策也带来消费者价格上涨的问题。荷兰木材进口商Alex Oldyck表示,他理解欧盟保护本土工厂的意图,但这在某些情况下大幅推高了价格,且欧洲生产商并不总能提供同等替代品。由于欧洲工厂往往已满负荷运转,一旦中国产品在价格上失去吸引力,进口商可能会转向印尼、马来西亚等其他亚洲国家采购。

消息来源:NOS

本文由中荷商报整理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的文章

相关文章